穿过风暴 | 华为来信:连接地产的技术之门

admin 3周前 (12-02) 阅读数 18 #新闻

编者按:2024年,面对经济与行业调整的大环境,如何穿过风暴,在周期考验和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是每一个企业掌舵者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观点新媒体策划并推出“穿过风暴”年度系列报道,寻找一批在变革中砥砺前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同时,我们将继续对话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丰富学识的经济学者与行业领袖,从他们的角度,解读行业与企业的未来发展。

观点网 近年来,与房地产企业交流中,数字化总是避不开的话题之一。许多企业建立起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并在管理层中设置相应岗位。即便如此,能够做到侃侃而谈,有切身经验可供分享的还是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其他行业明显滞后。另一方面,行业主体分散且基数众多,基础的信息采集与系统搭建就已经耗时耗力,难以见到短期成效。

即便企业意愿度高,仍是一项长期工程。

从原来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向管理要红利,对地产企业来说,未来还是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以及产品竞争力。

变革是趋势,但这条数字化的变革之路似乎仍在等待引路人。好在部分头部企业较早开启了数字化进程,在他们的合作伙伴中,“华为”的名字时常出现。

这封信的到来,既是源于我们对地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关注和探讨,也基于我们对华为的好奇——

一家科技企业如何将自身专长拓展运用至更广泛领域?在华为看来,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数字化的哪一阶段?

转型过程中,房地产企业目前最迫切需求的是什么?遇到了哪些障碍?以及最重要的,华为能够提供什么?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向华为发出了信件,并得到回复。

技术引领转型

研发上的投入,是华为保持技术优势、掌握话语权的基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为营业收入达到58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55%;净利润同比下降13.75%,为628.7亿元人民币。营收利润表现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华为在研发方面毫不吝啬的投入。

据财务报表,华为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1274.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0%,占营收比重为21.75%。

去年全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人民币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11100亿元。

作为一家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华为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能力的持续积累,使其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伙伴之一。

数字化转型道路仍充满不确定性,“靠谱”的伙伴能够给予更关键、更有效的支持。

华为认为,数字化分为基础信息化、应用数字化、全面系统化、智慧生态化四个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当前房地产行业普遍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部分企业已进入应用数字化,但是全面系统化的少之又少。

在头部企业转型的引领作用以及变革驱动下,行业数字化深度有望在3-5年显著提升。

目前,已经有集团型大型企业希望与华为交流数字化转型相关议题,学习华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而华为也基于对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与业界优秀合作伙伴共同携手,不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场景化解决方案。

针对住宅开发、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酒店、场馆等细分场景,华为也已经形成成熟方案和产品。

随着我国住房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住宅产品成为主流需求。

举例来看,今年4月,台州绿城凤起潮鸣约1.6万方的全维示范区正式开放。这是绿城与华为智能首个深度合作项目,引入台州首个全屋FTTR光纤,在199㎡、239㎡、269㎡精装样板中,引入摩根和华为全屋智能。

通过联动智能门锁及智能感应传感器,集合空调、新风、地暖的“三合一”方案,配合面板、语音、APP等智能交互技术,支持根据业主习惯,量身定制多元生活场景。

今年10月30日,华为与绿城在华为深圳总部签署全屋智能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智慧化体系标杆。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绿城发挥地产项目建造及开发的能力,华为发挥技术创新、全屋智能产业方面的资源整合优势,在住宅、公寓、酒店等建筑业态中,探索实现智慧化、生态化、全屋化的数字空间技术运用,提升建筑品质。

合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高标准“智慧宅”示范项目打造、“好房子”课题及产品端联合共创、联合营销、业主流建设等。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行业内的资源、技术优势,在华为全屋智能业务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绿城之外,华为还与SKP、万达、金茂等不同地产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用数字化重构

几年前,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任何行业都值得用数字化再做一遍。”

这个表述或许有些绝对,但也揭示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脚步不可阻挡,并有巨大市场前景。

目前房地产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广普及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相较于其他一些行业如金融、零售等,整体进程仍显滞后。这主要受到行业特性、传统业务模式惯性、技术投入成本及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产行业涉及多个链条和环节,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化标准难度大,房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工作,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字化的其中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将非标的东西标准化。

华为以此切入房地产的管理、营销、空间三大领域,运用5G、AI、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ICT技术,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管理数字化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房企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等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而华为联合伙伴单位推出不动产投建营一体化平台,赋能企业业务,以智慧经营一张屏,投资管理一张表,项目建设一张图,资产运营一本账,助力进行科学投资,智能建设,盘活资产。

同时,实现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选址、设计、建造、销售到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手段的支持,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新增红利饱和后,用户增长乏力、月活增速放缓成企业发展痛点。华为通过数据接入、清洗、模型构建、标签构建等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打通数据与业务之间的壁垒,赋能企业营销。

此外,传统的园区设施管理方案已不满足时代要求,新兴设施管理服务正加速向智慧化、低碳化转型。

华为通过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实现运营空间数字化。整体方案依托新ICT技术,打造园区产品组合方案,重新定义园区,最终实现终端互联、数据融合、业务汇聚。

以上海报业大厦为例,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核心地带,于1999年建成投用,是一栋综合性办公大楼。由于建筑使用年限久远,设施设备老化,系统能效低,远落后于现代化标准,办公使用体验欠佳。

改造前,项目的年用电量达1500万度,其中中央空调系统能耗超700万度。华为接手后,对空调冷热源和自控系统进行利旧改造,并带来全新的风机盘管联网解决方案,通过边缘网关接入设施aPaaS平台管理,实现统一平台、云端部署。

节能改造方案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降低了对正常办公的影响。改造后的上海报业大厦运营成本开支大幅减少,日常用电、用水能耗改善,员工满意度显著提高。在空调AI节能智控下,节能率超过20%,设备在线巡检及故障诊断运维管理提效30%+。

今年10月,华为在迪拜举办的GITEX Global 2024科技展览会上,发布了最新的智慧场馆园区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助力场馆园区实现数智化升级,提升整体效率和用户体验。

变革参与者

要想推动一场转型,大多企业还是将能够带来多大效益放在首位考虑。

房地产不同企业间转型进度不一。大型房企引领潮流,中小型企业则面临资金、技术等挑战,整体呈现加速但不平衡的态势。数字化正从内部管理延伸至客户体验、智能建造、数据分析等多维度,推动行业向精细化、高效化转型。

但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数字化转型回报周期较长,这对房企的资金链和盈利能力提出了一定挑战。

加上目前经济波动、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短期看不见回报的投资,优先度或许要更靠后。

但好在,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业务模式的变革。从房地产开发商到城市运营服务商,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房企构建数字化平台,提供智能化的资产运营和服务,提升资产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为认为数字化转型和AI技术的应用被视为企业降本增效、模式创新、决策智能及业务增长的关键手段。房地产数字化转型将聚焦几个核心方向。其中,通过与科技、健康、教育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将能创造更多元化的服务生态。

例如,通过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技术的应用,提升居住体验,增加服务收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拓展商业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型业务领域。

建筑地产行业的数字化变革,对华为也是一种机遇。

华为始终坚持“被集成”的战略,技术解决方案的背后,还有若干合作伙伴。放眼整个房地产业链,华为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或许不足以对整个行业带来多大改变,但仍可以从中观察到行业转型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大模型在多个行业中展现出了较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建筑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步伐亦在加速。AI+建筑地产,正形成新的浪潮。

AI大模型在地产行业应用前景广阔,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和个性化服务提升市场分析、客户服务、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效率,以实现智能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众多行业参与者,华为明确表示,要介入其中,成为这场行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与客户伙伴携手,共同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

穿过风暴 | 华为来信:连接地产的技术之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