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转型金融跟绿色金融高度关联,“不转型就要出事”
专题: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
《财经》年会2025:预测与战略暨2024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于12月13日-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出席并演讲。
马骏在演讲中表示,转型金融跟绿色金融高度关联,“转型”的意思是要用金融资源支持高碳的产业、高碳的经济活动向低碳转型。
马骏指出转型金融和绿色金融有较大的区别,因为现在银行体系面临着对“两高一剩”企业,限制他们贷款的规定,如果你是一个钢铁企业,你到银行要钱,银行跟你说“你是两高一剩行业,我要压降你的贷款,不能给你更多的钱。”虽然你是要把高碳的钢铁变成低碳的高铁,目前政策和转型金融所要追求的目标互相矛盾。
从金融角度来讲为什么要搞转型金融,马骏指出,基本的考量是不转型就要出事。
因为大量的高碳资产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或者是资管的资产负债表上估值会下降,对银行来讲会变成坏账,变成坏账或者估值下降的风险有多大?英国的专业机构做的计算,在碳中和的过程当中,煤炭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90%,石油、天然气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40%,水泥相关的资产估值会下降30%,风险很大。
“中国的碳中和情景2060达到零碳,这个情景之下由于需求下降,价格竞争加剧,融资成本上升,会使中国的样本煤电企业的违约概率从2020年的3%上升到2030年的22%。5%以上的违约率的项目银行就不会给钱,风险很大。”他说。
银行体系包括资管体系还有很多很多高碳资产,这些高碳资产如果不转型,就会变成可持续运营的巨大风险。
“这是为什么要推动转型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当然从全国角度来讲要实现双碳目标一定要帮助这些高碳企业能够顺利转型,否则实现不了30/60。另外,如果这些企业最后活不下去、倒闭了,一方面是金融风险,另外一方面也是社会风险,会出现大量裁员,这是要解决转型的公正性的问题。”他说。
此外,马骏也指出,全球转型金融面临至少五大瓶颈:
1.缺乏对转型活动明确的界定标准。标准不清楚,往往出现在绿色金融的语境之下,我们叫洗绿、假绿、漂绿。转型领域当中英文叫transition washing,中文叫洗转型,我翻译成假转型,适合中国的表述。如果没有明确界定标准一定会出现假转型,号称是转型,但是拿了钱以后其实不转型,甚至还搞更多的高碳事情。
2.缺乏对转型主体和活动披露的明确要求,到底怎么披露不太清楚。绿色金融披露相对比较简单,比如搞一个光伏项目,跟煤电相比能减多少碳,已经算出来了,像一个照片式的计量和披露。转型活动是一个拍电影的过程,要把现在一个高碳的企业从目前一直到二零五几年变成零碳整个过程当中所做的所有事情要讲清楚,而且是动态的,难度非常高。
3.转型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马骏表示,刚才讲的都是债务型融资工具,可持续挂钩的贷款、债券等等,跟碳强度下降的幅度挂钩。但是股权的投资、保险的产品也很重要。因为很多中型企业其实主要是缺股权投资,杠杆率太高,融不到便宜的债务类的工具。
“激励机制没有到位,绿色金融有很多激励机制,包括碳减排金融工具给到一些符合要求的项目1.75的利率,当然银行中间还有一些费用,确实激励机制很强,把新能源给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转型还没有,中间要搞很多认证、贴标、转型计划等等这样额外的要求,成本比较高,企业不太愿意在没有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去用转型的金融。”他说。
对于如何避免转型中的一些问题,马骏表示G20转型金融框架,已经把转型金融应该怎么搞的基本原则讲清楚,一共五大条:
1.要有界定标准。
2.披露要求。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企业要融得转型资金的主体,必须要有完整、科学的转型计划,从现在高碳的状态怎么变成低碳和零碳,要讲清楚,其中要设置短中长期的减碳目标,要有排放的数据,要有公司治理的安排。
3.工具方面,除了债务性的融资工具,要推动更多的股权和保险类的工具。这些工具都要纳入一些跟碳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推动这些企业加速减碳。债务性融资工具可以把利率跟它减碳绩效挂钩,绩效好利率可以低一点。
4.激励政策。马骏指出,可能需要央行财政来给一些措施,让转型金融融资成本能够降下来,比如中国现在有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纯绿的项目,未来应该覆盖合格转型的项目,把转型也纳入进来,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把自己的一些原来绿色的贴息扩展到对转型活动的贴息。
5.公正转型。G20文件当中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这家企业想转型,他到银行去要转型的融资,这个银行就应该问这个企业“你做转型规划的过程中不应该光告诉我你准备降多少碳,同时应该告诉我你会不会裁员,你会裁多少人,如果裁人很多,你有没有帮助这些被裁去员工的进行技能的培训,或者是有再就业的计划,帮助他们在其他地方能够找到工作”,如果有这样的计划,我奖励你,用更低成本的利率奖励你,背后监管部门可能也会奖励我,给我贴息,给我低成本的资金来源等等。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