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院士装到手机里”,种地村民用上了智能体
AI大模型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如何将新技术落地到产业和生活的场景中,并产生真正的价值,成为当前AI领域的一大焦点与挑战。特别是新近崭露头角的AI智能体,相较通用大模型,更擅长处理特定任务,其落地场景的开发被寄予厚望。6月28日,由朱有勇院士与百度共同打造的首个农业智能体“农民院士智能体”正式发布。这一创新产品的出现引发了业内的关注。
被称为“农民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扎根近十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可是,一个县有几十万农民,院士却只有一个,时间精力都有限,如何更高效地传授种植知识技能并随时随地指导实践,一直都是困扰朱院士的难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朱有勇院士和农民需求之间的这一痛点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农民院士智能体”。“把院士装到手机里”,随时随地为农民答疑解惑,这不仅展示了AI大模型的力量,更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落地找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实际应用场景。
科技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来看看朱院士所在澜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曾经是一个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的深度贫困县。但在朱院士看来,这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土壤肥沃,降雨量也适合农作物生长。于是,他带领团队积极寻找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决定要用科技进行扶贫。
“通过我们十多年的研究,水稻可以种到旱地上,统一叫成旱地优质稻。”多年来,朱有勇院士与团队在当地先后推广包括旱地优质稻、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为代表的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尤其是旱地优质稻技术,开创性地实现了水稻旱种,让当地水稻产量翻倍,解决了农民的口粮问题。
旱地优质稻
“让老百姓有钱赚了,把自己的饭碗端在手里,这是多好的事。”朱院士说。为此,朱有勇院士在澜沧县蒿枝坝村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小院,举办各类院士专家培训班,农民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据介绍,朱院士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竹塘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3410元上涨至2023年的13228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上涨约319%。
“开始我们不相信,后来我们家家户户都学到了技术,收入就高了嘛。我想跟他学清楚种植方面的知识。”竹塘乡云山村的村民表示,“朱院士他太忙了,我就早早在门口等他,就想问一下种植的问题。”
现在有了“手机里的朱院士”,村民们再也不用为了寻找朱院士本人而发愁了。
“院士智能体”
田间地头随问随答
6月28日,在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WAVE SUMMIT深度学习开发者大会2024”上,朱有勇院士及团队与百度共同打造的首个农业智能体――“农民院士智能体”正式发布。
它基于国内AI大模型平台打造,以对话的方式模拟朱有勇院士与用户之间进行问答。村民可以随时提问旱地稻种植条件、培育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际生产遇到的问题,“农民院士智能体”会一一详细解答。
“我想问一下旱稻什么时候种最好?”“种植旱地优质稻需要注意些什么?”“如果旱地优质稻持续病虫害怎么办?”……“你好,我是农民院士朱有勇的智能体。如果旱地优质稻持续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农民院士智能体”手机界面
“朱院士就在我的手机里,同他本人一模一样。我们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就像他坐在我旁边一样。”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云山村的一位村民在WAVE SUMMIT现场这样描述,“第一次用这个智能体就觉得好神奇。朱院士的声音和样子都像真的一样,回答也和平时差不多,以后可以随时打扰这个智能体朱院士了!” 。
人工智能的目标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农民院士智能体,就是一次对人的智能扩展,解决的问题看似平常,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所需。
“农业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产业,智能体是知识和信息传达的最好渠道,要让更多的人受益。”朱有勇院士说。据悉,“农民院士智能体”将陆续在文心一言App及网页版、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等多个平台上线,用户搜索“农民院士”或“朱有勇”、“农民院士”,都可快速访问到“农民院士智能体”。
可以想象,借助专业智能体的开发,各行各业的院士和专家,都可以应用到各自类似的场景中,并挖掘出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如今,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加速推进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深度学习及大模型工程平台,已具备了非常强的通用性,并具备了标准化、模块化和自动化的特征。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服务中,将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